此外,對椰殼活性炭的顯微成像檢測結果可與汞侵入檢測數據良好地吻合。根據已獲得確認的機理,炭化和活化過程可不同程度地毀壞植物的細胞壁間隙內的物質,同時在細胞之間形成“篩板”式結構。對木材原料來說會形成開放度極高的海綿狀宏觀結構,并嚴重地降低吸附質與細胞壁接觸的概率。椰殼的活化產生一種由條棒狀細胞相互緊密聯(lián)結形成的結構,該結構含有大量表面空洞(這些空洞是細胞間壁的局部毀壞形成的),但這些空洞均較淺,并未擴展到活化料的整個顆粒體內。
因此造成椰殼基活性炭與木質活性炭在機械強度和密度方面的巨大差異。與制造原材料的基本特性相對應,椰殼活性炭被賦予了豐富的微孔容積,而木質活性炭則具有明確的向更多中孔和大孔發(fā)展的趨勢。
至于煤基活性炭的制造,對原煤的預處理是必要的,目的是防止原煤被加工時因受熱熔脹而形成焦炭狀結構。預處理的方法可在被投入到活化爐之前,先將原煤磨粉,然后與各種添加劑如瀝青等混合;但磨粉處理會毀壞原煤的機械強度,因此在進入熱處理工序之前需要將煤粉再次進行壓塊成型。
盡管經過了上述預處理,但對煤基活性炭的汞侵入檢測數據也同樣支持前述的、已確認的木質和椰殼基活性炭的結構形式,但在煤基活性炭結構中未檢測到殘留的植物結構。當活化程度較低時,與椰殼基活性炭不同,煤基活性炭有進一步發(fā)展中孔的趨勢;對正?;罨鹊拿夯钚蕴慨a品,等溫線測試結果揭示其擁有發(fā)達的微孔結構。
活性炭生產方法有兩種,化學活化法和物理活化法。 化學活化法就是通過將各種含碳原料與化學藥品均勻地混合后,一定溫度下,經歷炭化、活化、回收化學藥品、漂洗、烘干等過程制備活性炭。 物理法通常又稱氣體活化法,是將已炭化處理的原料在800 ~1000℃的高溫下與水蒸氣,煙道氣(水蒸氣、CO2、N2等的混合氣)、CO或空氣等活化氣體接觸,從而進行活化反應的過程。
VIEW DETAILS